close


 


2008/06/27


上師、善知識應具備的功德特質

在顯經密續的經論當中,講到許多上師應具備的功德。然而大家都公認能夠引導修行次第,並且符合一般修行者的條件是最重要的,因此在這裡,要講一講歸納出的十種上師應具備的功德特質。





第一種功德,戒學──受持戒律以調柔心性

這十種功德特質裡面的第一個是,心性調柔。一切佛法,都是為了調伏、轉化心性。佛陀的教法裡,分為能詮的文字,及所詮的意義。不只戒、定、慧三學的修持能調伏自心,其實每一個增上學,也都有調伏自心的方法。

進入佛門的第一步是皈依,而皈依的本身,因為有皈依戒,所以便是屬於三學中「戒增上學」的一部份。透過戒律的受持來調伏自心,是比定學、慧學的修持要容易的。為什麼呢?因為戒律的修持,並不只是靠著自己的力量,而是靠著藉口。比如說,當我們想要殺一隻小螞蟻,或者是想要偷一個小東西的時候,你會想到,佛陀說不可以殺生、不可以偷盜,因為是佛陀不准許的事,因此不可以去做。由於這種想法,使我們不至於去做一些不好的行為。這是因為有個說法、有個藉口。但是像智慧的修持,所有對治的方法是要自己去生起的,是直接面對煩惱的。而戒律的受持,只要有正念、正知,因為佛陀不准,因為佛陀制訂,所以我要重視。這就好像有一個推諉的對象,似乎可將一些責任推給佛陀一般,因此說,不是靠著自力,而是有著藉口。

我以前也覺得,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調伏自心是很難的。但是後來因為自己很尊重、敬佩、相信某些上師,於是當生起煩惱的時候,就會想起那位上師曾經對自己的教導。一想起這些教導時,也提醒自己不要生起煩惱,因為是自己尊貴的上師曾經說過,所以就有點將藉口放在上師身上的感覺,於是就不光只是靠自己的力量,也能透過別人的力量來面對煩惱。

又或者當我們的眼睛、耳朵等五根接觸不如法對境的時候,慾望也會生起,這個時候,當下馬上要去阻止,就好像是勒住一匹野馬一樣,這種方式好像有些勉強,但是用戒學的方式來調伏自心,就是要勉強一點。這樣的方式,也就是屬於用戒學的方法來調伏自心。




第二種功德,定學──修持止觀以清淨煩惱

第二種上師的資格是定學,也是一種調伏,但是這種調伏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叫做「清淨」,為什麼呢?因為他已經將煩惱制伏,所謂的制伏煩惱,就是當心向內安住,五根不會染著不如法、顛倒的對境,就像把野馬關住一樣,那時,不用太擔心身、語的過失,主要關注於如何消除昏沈、掉舉、垢染等情況,找尋內心的平靜,也就是佛法止觀當中,止的修持。

這種調伏的程度是比第一種方法更深,但是也只能在上座的時候修持,下座了就很難。因為需要把心向內安住才有力量,心若不能往內,就沒有這種能力了。於是,又需要第三種方法,就是慧學的方式。




第三種功德,慧學──修習慧學以寂靜自心

因此,第三個上師所要具備的條件,就是慧學的調伏方式。這種調伏方式又有另一個名稱叫做「寂靜」。為什麼呢?因為慧學是真正對治煩惱的,能夠將煩惱真正的斷除。所以也叫做寂靜的調伏。就好像去訓練那一匹野馬,把野馬馴服成一匹良馬,這就是慧學的調伏方式。

因此,上師需要具備三學的功德,也就是三學的修持。

有些大師說,講到定學、慧學的修持,不光只是修持而已,是要在定學上,達到止的成就,在慧學上,達到觀的成就。雖然這麼說是很殊勝,然而卻很難具備。真正有禪定成就的人,是很難找到也很難具備,因此,能夠有類似的三學成就,就可以了,也就是說可以算是有三學的功德。

總歸來說,凡是有戒學的調伏、定學的清淨以及慧學的寂靜,具足這三種功德的上師,我們就能夠去依止。




第四種功德,功德比弟子殊勝
 上師要具備的第四個條件,是功德要比自己還殊勝。上師的功德不應該與自己同等或是比自己還低下,他必須是一個能讓我們向上看齊的人。

不過,也有特殊的例外狀況。第一世蔣貢仁波切,據說他依止很多上師,其中許多上師不如他有功德,有些是鄉下的老人、老菩薩,連字都不會認,但是因為他們有一些持有特殊的口傳或是珍貴的口傳,所以蔣貢仁波切需要去拜見他們並接受那些口傳的傳承,但是因為他們不識字,所以蔣貢仁波切必須先念幾個字給他們聽,讓他們跟著念,往往幾百頁的經典,都要用這種方式得到口傳,很辛苦的獲得口傳。所以,雖然這樣的上師不如蔣貢仁波切有功德,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,比如說為了獲得口傳或是傳承,讓這法脈能夠不間斷的弘揚,因為有這特殊的情況,具備特殊的因緣與功德利益,因此,那位上師雖然沒有具備比自己還大的功德,但是仍然能夠去依止。




第五種功德,精進

精進的意思不是勉強,有些人認為精進是不管喜歡不喜歡,勉強去做就是精進,其實不是。在這裡的意思是指,對於利益眾生,特別是利益弟子的時候,有一種堅定的歡喜心。就是很喜歡去做利益弟子,或是利益眾生的事情,但也不是說一般的喜歡不喜歡,而是一種堅定的歡喜心,任何時候,只要有機會能利益到弟子和眾生,他都會很歡喜的去做。我看到許多上師,都具備有這種歡喜的精神,他們日日夜夜都在忙著利益眾生、利益弟子的事情,不吃飯不睡覺,卻也不累,你可以說是歡喜吧,要不然就是瘋了!(眾笑)所以好像是,上師因為具德弟子的信心所醉倒,然後就什麼都不管的,帶著堅定的歡喜去做一切能利益的事,這就是第五個條件。



第六個功德,精通教法

也就是精通三藏,熟悉各種不同的法門以及各種不同的邏輯思辯,能將顛倒見轉成正見,所以精通教法是很重要的。




第七種功德,證悟實相

最好的上師,是具證悟人無我和法無我的境界,若沒有,再次等一點的上師,也要依照經教與哲理而瞭解空性與實相的意義,這是很重要的。我們剛剛提到止觀的修持,止以下的修持,可能不需要具備證悟實相的功德;但是止以上的修行,求法的上師需要具備證悟實相的功德,不然就不能教導止以上的修行。當然最好的情況是證悟人無我和法無我的境界,不然至少也要透過經教哲理而瞭解空性,這是很重要的。




第八種功德,善於說法

上師針對不同的弟子根基,則有不同的說法,有不同的修行次第。雖然究竟果位是一樣的,但是現前的修道方法卻不一定相同。因此上師需要會說法,能針對不同的根器,幫助弟子得到究竟的果位。上師也要能正確無誤地將經教思想傳導到弟子心中。有些上師在講述空性時,若上師自己無法講得善巧,無法講說清楚,弟子因而誤解「空性」即是空空的什麼都沒有。有時候這種錯解是跟弟子的思想有關,但有時也是取決於上師的說法,如果上師會解釋,善於空性的說法,那麼就比較不會發生這種事情,所以「善於說法」是很重要的。




第九種功德,悲心

這是很重要的部份。因為即便具備了以上所有的功德,但是沒有悲心,就不會真的去利益眾生。這個悲心是不貪求恭敬與利益,而去幫助無福苦難的人。就像我認識一些不是真正上師的人,我問他們為什麼你們喜歡去台灣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,現在還有印尼這些地方,而不去西方弘法呢?他們回答說,因為西方沒有紅包,所以不想去,即便嘴上說的是為了教法、為了寺院、為了修建禪修中心,但實際上是為了利養。

所謂「無福苦難」的人,是我看到很多沒有福報的人,根本就見不了上師,沒有機會親近上師之外,連一封信都呈不上去,其實應該對那些無福苦難的眾生,要給予更大的慈悲心。所以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曾經說過一些有關於悲心的教導,他說:「若沒有悲憫心,則自己才產生少許的痛苦,便會覺得不能度化弟子而產生許多憂傷;或者在幫助頑劣有情時,雖然向對方以法相待,卻可能得到諸多粗言惡語的回應,那時,若不具悲憫心,就可能會覺得如此辛苦地為弟子說法,而這惡人卻不聽勸,繼而生起了捨棄之心;而若是悲憫心微小,當弟子有痛苦時,也可能連一點忙也幫不上。因此,對於自己關注的弟子,要具備即便犧牲自己性命,也不讓弟子墮入惡道的大悲心。」

總結來說,有弟子的人,要具備一種個性,也就是「即使犧牲自身性命,也不要讓弟子墮入惡道的大悲心。」這是第一世大寶法王對於上師的要求,總之,盡力而為吧!




第十種功德,不厭倦

例如,即使要長時間說話也不覺得厭倦辛苦,有些弟子會老是去見上師,那時會讓人覺得有點煩,但是一位上師,仍然能夠不厭倦、不嫌煩,能夠忍耐弟子。這就是第十種功德。

以上就是上師所需要具備的十種功德,或說是十種資格。並不是說每位上師都要具備完整的十種功德,主要是我們自己覺得在十這種功德中,哪幾個是對我們自己最重要的,是自己需要的,在知道重點之後,才能夠去找尋符合自己需要的上師,如此地尋找上師會比較好。

有些學佛的人,一開始並不知道上師需具備哪些功德,甚至自己心裡也不清楚哪些功德是自己比較需要的,連基本的概念都沒有,只是從外在去找上師,這樣的情況,是幾百年都找不到上師的。




岡波巴大師說,上師應具的三種功德

上面講了十種功德,接下來總結的講一下岡波巴大師所說的上師應具的三種功德:


第一、斷除對此生的貪著;
第二、以大智慧引導他人入道;
第三、以大悲憫而不捨棄弟子。


這是岡波巴大師自己覺得上師應該具備的功德,所以你們自己也要想一想,將來你們要有上師的話,他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資格條件,你們要去想一想。

雖然現在是末法時代,然而並不表示能夠具備這十種功德的人一個也沒有。仍然會有人具備了這十種功德,因此,最好我們能找到具備了十種功德的上師;或者中等來說,至少具備五種;下等的話,可能是一半再一半的功德。

總之,上師的優點要多於缺點,最起碼他要常常教導弟子佛法比世間法重要,來生比今生重要。因為有些上師並沒有功德,但是他們有熱心,或是類似的慈悲心,雖然他幫不上弟子什麼忙,也不能引導弟子或教導弟子如法地修持。他只是常常的教導弟子就像媽媽一樣,有些媽媽並沒有智慧,自己也不知該怎麼做,但是媽媽很關心很愛子女,於是常常教導子女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的,但是其實自己也做不好,但是因為有愛心,所以他會教導子女不要做壞事要做好事。總之,你們要自己去判斷。





如何真正依止上師

接下來要談到如何依止上師,不管上師距離有多遠,要避免對上師有不好的想法,不要去看上師的缺點,要看上師的優點而生起信心,常常憶念上師的恩德,並且依教奉行。這就是真的依止上師,不然即便是在上師的面前,也不算是依止上師。

所以不讓自己忘記上師的方法是什麼?就是觀想上師在頭頂等等的「上師相應法」,「上師相應法」就是不忘上師的辦法,它並不只是一種儀式或是儀軌,主要是透過觀想的方法永不忘師,如果心不忘記上師,即便口不念誦也無妨,不修「上師相應法」也行。主要是不要忘記上師。

密勒日巴大師曾說過,他在眾人中也會想念上師。當我們在很多人的時候,大家一起聊天時,多半會忘記上師,但是密勒日巴大師在很多人聚集的情況下也會想念上師,他說,「當我想念上師時,就把上師觀想在頭頂上,真誠地祈請。」這也是不讓自己忘記上師的方法。


 




結語

這兩天的開示,今天就要結束了,我們準備得不是多完善,說法以及在各方面的準備上一定也有令人不滿意的地方,請大家多見諒。這次開示的主要目的,不只是我要多嘴說法,最主要是我想跟各位多見面,平常我們沒有辦法多見面,於是準備這課程開示,我能看到你們,彼此見面,這比開示還重要。

最後也要謝謝翻譯們,有英文的、中文的以及韓文的翻譯,我前面講了這麼多上師的功德,其中沒有提到翻譯者,不過我想,在二十一世紀,對不同語言的弟子來說,翻譯是第二位上師了,將來我們要找上師時,先要看上師的功德有沒有具備之外,接下來要看看他有沒有翻譯,有翻譯就能依止,沒有翻譯的話就只能遠遠的合掌了。所以要謝謝翻譯們。

還要特別感謝智慧林的僧眾,以及帝洛普的阿尼們,因為我要來這裡的消息是最後一刻才轉達的,她們肯定很辛苦也很緊張,所以要感謝她們。

不再多說了,本來在即將分別時,要說些感傷的話,不過今年我還有很多課程,在年底有為華人開的課程以及為西方弟子開的課程,另外我也有機會去一趟美國,相信將來會有更多的機會與大家見面,所以在這裡就不用說分別的話了,大家就快快樂樂的回去吧!


 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我是花媽 的頭像
    我是花媽

    swathoney的部落格

    我是花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